在广东解放后,毛主席将指挥海南岛解放的任务交给了时任第15兵团司令的邓华。邓华提出了一个“小部队偷渡”的计划,但毛主席根据金门战役的经验,认为应动用大部队渡海。邓华接到命令后表示:“毛主席的指示我们一定执行,但作为战场指挥员,我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。”于是,邓华提出了一种折中的方案:先进行小规模的偷渡,再进行大规模登陆。毛主席最终同意了这个计划,海南岛也因此顺利解放。
从这件事中,我们可以看出邓华不仅是一个有思想、有个性的军事指挥官,而且擅长根据战场形势调整战术。他同其他军官一样,拥有一种血气方刚的豪气。比如在海南岛战役期间,邓华与12兵团副司令、40军军长韩先楚发生过两次激烈争吵。
展开剩余82%其中一次,邓华愤怒地斥责韩先楚:“你到底听不听我指挥?”在场的人员回忆说,争吵激烈到“几乎把房顶掀翻”。民间流传着说法,开国将领中有两位“胆大包天”的人物,一个是少林出身的许世友,另一个就是韩先楚。许世友曾直言不讳地称赞韩先楚:“他胆子大得比鸡蛋还大!”
1950年2月,叶剑英、邓华、洪学智、韩先楚等军队高层在广州开会,决定在5月完成准备工作,6月开始渡海。然而,韩先楚提出不同看法,认为如果不在4月20日前发动进攻,就要推迟一年,因为解放军的渡海工具主要是风帆船,必须依赖谷雨前的季风才能渡海。
回到部队后,韩先楚立刻命令:“不可以拖延,渡海时间必须提前,所有准备工作要在3月前完成。”这一决策也显示了韩先楚急躁的性格,他行事雷厉风行。
在海南岛战役的准备阶段,3月5日至10日,韩先楚的40军与第43军成功“偷渡”至海南的徐闻。邓华计划让40军和43军各派一个加强团进行第二次“偷渡”。然而,韩先楚认为时机已经成熟,主张直接大规模登陆,认为分批行动不再必要。他的底气来自北海和防城港缴获的大量国民党船只,还有解放北海时从渔民手中收缴的300多条船。
邓华担心韩先楚改变计划,急忙赶到徐闻前线,两人再次发生激烈争执。邓华解释:“如果改变作战计划,必须得到四野和中央军委的批准,现在时间紧迫,我不能接受这个改变。”韩先楚坚持要全军渡海,邓华则反驳:“你要我忽视43军吗?作为兵团司令,我必须从全局考虑。”两人情绪激动,最后邓华坚决表示:“进攻海南岛的计划按原定计划进行,40军和43军必须按照命令行动。”
这场争执不仅仅是个人的冲突,更是两位将领根据各自的军事思考和立场展开的激烈讨论。最终,邓华坚持了原有计划,得到了上级的支持。
1950年4月16日,韩先楚率领40军和43军的三万多兵力,从雷州半岛出发,成功登陆海南岛,迅速占领临高角,最终解放了海南岛。
然而,邓华和韩先楚之间的矛盾并未就此消除。5月11日,邓华计划让琼崖纵队举行入城仪式,考虑到琼崖纵队多年来孤军作战,邓华决定不让40军和43军参与。随后,邓华提出希望40军留下部分武器装备,支持琼崖纵队。韩先楚对这一要求有些不情愿,认为“这些装备是我们40军辛苦得来的”。
经过一番劝说,邓华最终下令:“40军从海南岛缴获的武器装备,除了留少数作为纪念,其他全部留下。”韩先楚最终同意了这一决定,但他也表示自己不为此承担后果。
两人的争论反映了他们对战局的不同看法。邓华作为兵团司令需要从全局出发,而韩先楚作为40军军长深知这些武器的重要性。最终,两人各自做出了妥协,确保了大局的顺利进行。
这场争执不仅展示了两位将领鲜明的个性和各自的军事风格,也凸显了他们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所进行的斗智斗勇。值得一提的是,韩先楚并非与邓华有个人恩怨,他在红军时期甚至敢与彭德怀理论;而邓华则是一个同样刚烈的指挥官。海南岛战役后,两人又在朝鲜战争中并肩作战,合作默契,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争执。
发布于:天津市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